一、水域选择与风险评估
避开高危区域
拒绝进入无安全标识的野外水域(如水库、急流河道、暗流区),优先选择配备专业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场所
下水前需观察水面环境,排查水下暗礁、水草、漩涡等隐患,掌握水深变化规律
天气与水文监测
暴雨后、涨潮期或上游放水时段禁止下水,避免水流速度超过1m/s的危险区域
海边游玩时警惕离岸流,注意白色浪花中断区域等危险标识
二、个人安全准备
技能储备
掌握持续踩水10分钟以上及仰漂自救技能,学习心肺复苏(CPR)等急救技术
游泳前进行15分钟动态拉伸,重点活动肩关节与腿部肌肉,预防抽筋
行为规范
遵守防溺水"六不"原则:不私自下水、不结伴野泳、不到陌生水域、不盲目施救等
饮酒后4小时内严禁涉水,避免空腹或饱腹状态下游泳
三、防护装备配置
强制穿戴装备
穿着CE认证救生衣(浮力≥15.5磅),儿童需使用高质量浮身物
携带高频求生哨、防水手机袋等应急通讯工具
团队救援工具
配备20米以上抛绳包、伸缩救生杆,多人活动时设置救生圈等浮具
四、群体安全监护
人员管理机制
实施"3人同行制",团队中须包含至少1名水性熟练者
对儿童实行"伸手可及"监护原则,严禁脱离监护人视线
动态监控措施
每15分钟进行人员清点,设置专人负责观察水域环境变化
峡谷溯溪时架设保护绳,漂流活动检查橡皮艇气密性
五、应急处理预案
科学救援流程
遵循"叫叫伸抛"原则:先呼救→使用竹竿/树枝延伸接触→抛投浮具
多人组成"人链"救援时,前后间隔不超过1.5米并紧抓手腕
医疗急救要点
清除溺水者口鼻异物后立即实施CPR:30次胸外按压(深度5-6cm)配合2次人工呼吸
使用海姆立克法排出呼吸道积水,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阻塞
▲ 救生衣、抛绳包、求生哨为户外涉水活动必备装备
夏季溺水事故中79%发生于看似平静的水域,建议结合"1530"安全教育机制(每日1分钟、周末5分钟、节假日30分钟提醒)强化风险意识。团队活动应提前规划撤离路线,并在电子地图标注最近医疗点位置。